互联网低俗是如何炼成的?

2009-04-02 00:00:00 mydomain

互联网低俗成为一种“文化”(腾讯科技配图)

1月9日上午,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在京召开网络媒体座谈会,对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进行讨论。

自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联合部署开展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曝光了19个有大量违反社会公德、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低俗内容的网站以来,这场互联网反低俗风来势汹涌。然而想想互联网的低俗风是如何形成的,或许能让我们更理性的看待这场整顿风暴。

首先,人本身就是复杂的,既有其高尚的一面,不能否认也有其低俗的一面。不同的是,有的人高尚的地方多一些,低俗的少一些,一些人反之。高尚的一面人们愿意摆在面上,低俗的一面则会隐蔽起来。由于人性的复杂性,才使得黄色成为一种文化,而一种东西一但成其为文化,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其次,互联网 传播 和管理的特殊性。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媒体,其开放的初衷就是要达到局部遭受破坏,而其他部分不受影响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不像报纸,电视一样易于控制。正是互联网的高度隐蔽性,为低俗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再次,互联网媒体自身新闻信息传播权的缺失。众所周知,我国互联网媒体没有新闻采播权,只能从新闻通讯社,传统媒体购买新闻,往往是“应声虫”“炒冷饭”。这一点严重制约了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手段。要想吸引受众,增加点击率,各个网站也就不得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低俗内容也便趁虚而入,成为互联网的优势卖点。

最后,监管力度不足。互联网的监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技术的支持,也需要内容的把关,还要有法律法规的制约惩戒,从七部门联合开展这一整顿风,就可见管理互联网的部门是叠床架屋。环节越多,出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大。那个环节有纰漏,管理就落不到实处。

低俗很难消失,因为人性有低俗的基因,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当然也是人性的延伸,人在,媒体在,低俗就在。不过有一点我想应该成为共识:青少年不同于成人,应该得到社会保护使其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岳伍东)